来路有辙
时间:2025-08-14 浏览次数:

八月的阳光透过办公楼的玻璃窗,在新员工填写的信息表上投下细碎光斑。看到“爱好特长”一栏,有人用黑笔写下“写作”时,我的心头微微一颤——十一年前那个趴在桌上写字的自己,仿佛出现在眼前。

2014年夏,我攥着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证,走进了中铁十四局二公司兴保铁路项目部。填职工信息表时,未加思考,便在特长栏写下“喜欢写东西”。彼时的我不会想到,这随性一笔,竟悄然铺开了未来的文字长卷。项目书记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政工,他拿着我的表格笑着说:“工地上的故事多着呢,缺个会讲故事的人。”

最初的日子,我埋在工程资料堆里,试图透过冰冷的图纸、定格的照片,捕捉工程的脉搏。是师父拽着我到工地繁忙的地方——我们曾踩着晨露爬上百米高的桥墩,在钢筋水泥里听铁道兵前辈讲述“逢山凿路,遇水架桥”的往事;也曾穿得严严实实钻进幽深的隧道,见证掌子面点点掘进。那时的卡片相机总在低温下罢工,隧道里的风枪吼得震天响。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我渐渐读懂了铁建人“奋斗”的意义。

后来,我有幸参建冬奥会延庆赛区综合管廊。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小海坨山里,我白天跟着同事穿梭在隧洞里,晚上在板房里爬格子。当延庆赛区“生命线工程”的报道第一次登上报纸时,同事们言谈中多了几分自豪。当航拍器第一次替我俯瞰工地,镜头下,新建成的道路像条银色丝带,在青山绿水间蜿蜒伸展。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,写作不只是爱好,更是记录时代的刻刀。

再后来,我到公司总部学习历练,跟着前辈改稿到深夜,为一个标题辗转反侧,为一次刊登欢呼雀跃……当笔下的转体桥“空中芭蕾”、抽蓄电站“绿色充电宝”等报道引发关注时,我真切感受到,笔尖每一寸微光,都折射在企业奔涌向前的洪流之中。

如今重返工地,总能撞见惊喜。曾经需要二十人抬运的钢模板,被智能台车轻松举起;过去震得人虎口发麻的风枪,已被智能凿岩台车取代。我站在智慧中心的大屏幕前,看着那些闪烁的数据,惊觉自己与脚下这片热土,早已悄然蜕变——它从传统施工企业蜕变为智慧建造先锋,我也从只会写工地日记的新兵长成为通讯员老兵。

从混凝土缝隙里捡拾灵感,到在千万字里淬炼技巧,我渐渐懂得,所谓“来路有辙”,不仅是个人足迹的堆叠,更是企业用舞台与培养,为每个追光者铺就的通途。看着新员工们眼中跃动的光芒,仿佛重遇当年的自己。这片沃土从不辜负耕耘者,未来,会有师父手把手引领,心贴心呵护,终有一天,他们也会枝繁叶茂。

窗外,阳光倾泻如注,与那个多年前的盛夏别无二致。来时路上的辙印里,一半是个人的蹒跚学步,一半是企业的坚实足迹。前方,崭新的篇章在无声召唤,墨痕未干,只待我们共同书写更多的成长故事。(董慧慧)